虎贲郎 - 第215章 深感耻辱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第215章 深感耻辱
    赵基粗暴干预之下,对各方势力来说相当于开了全图。
    不是他多么聪慧,而是很多不传之秘、许多顶级谋士安身立命的手段,在赵基眼中实属寻常货色。
    如曹操招聘郭嘉时的考核,郭嘉回答是欲与袁绍抗衡,必须先解决吕布。
    这就是郭嘉直接成为戏志才替补的关键,曹操麾下文武也有持这样意见的人,但很多人态度、看法并不坚决。
    哪怕自身反复思索确认是正确的观点,也会被权威所影响,进而动摇、屈服。
    吕布这里,陈宫自然能意识到这一点,可他不认为曹操能快速消灭他们。
    至于袁术一方,还时刻想着占据徐州,反攻曹操。
    在袁绍曹操看来,袁术已经不够格了。
    曹操屡次大破袁术,追着袁术屁股打,所以看不上袁术。
    袁绍就更简单了,他连公孙瓒都按在地上打,相对于曹操,袁绍更有极大的骑兵优势,所以看不上曹操,也看不上袁术。
    至于吕布、刘备,此刻的袁绍也不是非常重视,彼此已不是一个体量了。
    与这些老牌军阀相比,赵基在袁绍眼中更是渣渣一样的存在。
    因此,袁绍拒绝了朝廷方面的安排。
    如果朝廷强行要给他一个骠骑将军,他也勉强可以接受。
    至于反手表奏赵基去当车骑将军,则是妄想;还有让高干主动退出上党,放弃并州刺史一职,更是不可能!
    袁绍的使者袁叙再次来到中都大营,与杨彪会面,转述了袁绍的态度。
    并说:“赵元嗣名托衣冠,实不过健卒锐士而已,与吕布之流何异?”
    袁叙对杨彪这位姑父也说不出狠话,用相对温和的语气又说:“赵元嗣拥兵自重,不敬朝廷尤甚。今右将军若是忍让,必助长其凶顽。”
    袁叙说着低下头,不敢与杨彪对视。
    他也清楚朝廷想要干什么,拿走上党壮大朝廷影响力的同时,还想通过控制河北向赵基展示影响力,以压制赵基。
    袁绍这里不配合,袁叙又有什么办法?
    汝南袁氏,仅仅是太傅袁隗这一脉,就有兄弟十二人,杨彪所娶的就是袁隗的姐妹。
    这还没算汝南袁氏主要的两个大分支,袁京长子一脉基本上不跟幼子袁汤一脉走动,袁汤嫡子四人,庶子八人,构成了庞大的袁氏嫡流。
    还有袁京侄儿袁盱一脉,袁盱之子就是袁遗,袁绍派山阳郡守袁遗去抢扬州,袁遗被堂弟袁术、表弟何夔驱逐,为乱兵所杀,这一支算是完蛋。
    而袁京长子一脉目前以袁忠兄弟为主,宁肯跑到交州避乱,也不搅合袁氏大宗的内战。
    二袁相争,核心主力就是袁京少子袁汤的十二个儿子及后代,再加上袁汤的女婿、孙子辈的姻亲家族,基本上遍布列郡,无不是郡望之家。
    袁氏以及姻亲,再加上门生故吏,姻亲的门生故吏,门生故吏的门生故吏,这自然就席卷关东了。
    袁叙只是袁氏内战中的一份子,这么大的家族分裂对攻,他也身不由己。
    至于赵基,别说袁绍,就连他也看不上。
    琅琊赵氏就一个赵昱还像点衣冠士人,赵彦混了那么多年只是以边鄙小郡守征入朝中拜为议郎,无名于天下,算什么?
    赵基更是以虎贲入仕,说是虎贲,不过是兵痞罢了。
    这种档次,也配与袁绍同列为国家重号将军?
    就内心来说,袁绍自然喜欢骠骑将军这个官位,毕竟目前袁术是左将军,与他右将军齐平。
    这就让袁绍不喜欢目前的右将军,但如果当骠骑将军需要他去承认赵基,那很抱歉,袁绍宁肯继续担任右将军。
    宁愿与袁术同列为四方将军,也不愿更进一步与赵基同班。
    再憎恶袁术,彼此也是一类人;而赵基,在袁绍眼中,就是个披了人皮的牛马。
    如果接受骠骑将军,再表奏赵基当车骑将军,岂不是相当于自甘轻贱,与牛马同列、为伍?
    做出这种事情,能把袁术笑死。
    宁肯吃亏,也不能让袁术以及那边的亲戚们笑话。
    杨彪多少能理解袁绍的行为逻辑,可更觉得这是袁绍在向朝廷龇牙。
    想了想,杨彪还是想促成这件事情。
    毕竟朝廷返回雒都后,只要能调解、消解各种战争,打不起仗,各方群雄对军队的控制力就会下降。
    当谈判能解决纠纷的时候,大家都回到座位上谈判,也就不再依赖军队了。
    沉吟着,杨彪就试探性提议说:“赵元嗣若是遣使问候,进献贺礼,右将军这里可能忍耐一二?”
    袁叙皱眉:“甚难,他当朝杀郭援,河北、中原痛恨此人者比比皆是。郭公则更是恨不得生食其肉,有郭公则在,右将军这里恐难宽恕此事。”
    不是说郭援不能杀,当朝处死,等于给阳翟郭氏甩了一记响亮的耳光。
    以后颍川这里征辟士人,主官都会下意识对阳翟郭氏降低一个评价。
    杨彪无奈,只能说:“此乃朝廷大事,容我劝说赵元嗣。仲述你也回去劝劝本初,今赵元嗣晋阳聚集步骑三万,日日操训,秣马厉兵。若不能安抚,待秋高气爽,此人势必出兵上党,与本初一战。”
    “还请姑父手书一封,我也好转交本初兄。”
    袁叙拱手相请,杨彪也只能起身去写信,这么重大的事情,不能靠口信,必须见文字。
    杨彪这里还有很多知情的事情,却无法也不能给袁绍传递。
    例如赵基、赵彦遥控各方,组成的讨伐袁曹联盟的包围网即将成型,南边吕布一旦动手,赵基这里肯定也会动手。
    杨彪自有一套相对可靠的情报网络,赵基、贾诩已经开始接触、策反关陇贼将。
    等这些人将人质送过来后,赵基后路稳定,肯定要揪着高干往死里打。
    不是杨彪对高干缺乏信心,而是赵基连斩白波四将给他的震撼太大了。
    就高干那点小身板,真经不住赵基的折腾。
    接待了袁叙,杨彪就入大营去见杨琦。
    就见杨琦、杨众静坐在营房,神情悲痛,杨彪心里一凉还以为赵基搞事情,就问:“兄长何故如此?”
    “文先你自己看。”
    杨琦将一份公文竹简递给杨彪,杨彪拿起来后顿时身形一晃:“怎么会如此?”
    这是从兖州发来的公文,自北海乘公车入朝的郑玄半路了病故。
    郑玄门人遍及青州,冀州、徐州、兖州也有很多,郑玄入朝的话,会直接增强朝廷对青州的掌控力。
    这种增强是空前的,几乎可以达到天下未乱之前的那种状态!
    杨彪神情失落,更为郑玄之死而感到伤感。
    朝廷兴复之路如此艰难,他跌坐黄土地面:“郑康成一去,如广厦折断梁柱,苍生何其不幸!”
    杨琦也是忍不住长叹一口气,说:“关东各州,状况恐非我等所见。或许真如赵元嗣所言,袁绍、曹操皆是乱臣贼子。”
    杨彪抬头挽袖擦拭眼角:“大兄何出此言?”
    “我怀疑康成兄死因不明。”
    杨琦语气低沉:“谁不想让他入朝?”
    杨众、杨彪都沉默,肯定不是赵彦,反而是赵彦积极推动郑玄入朝。
    琅琊在徐州之北,与北海相连,郑玄入朝带来的一众门生,其中不乏琅琊人。
    杨彪有一种窒息感,就取出袁绍的手书递给杨琦:“大兄,这是袁本初回应,他信中回复,说是与赵元嗣同班为臣,他深感耻辱。若是朝廷敕使前往邺城征拜,他自会谢绝。弟以为若是赵元嗣能私下去信攀交,或许还有一些转机。”
    察觉杨彪还是有些天真,杨琦一笑,却无笑意:“你我何德,能说服赵元嗣雌伏于袁绍当面?赵元嗣正是锐气之年,袁绍不给他写信攀交,在这小儿眼中就已经很失礼了,文先你还想去劝?”
    将随意瞥视的袁绍手书递给杨众:“袁绍既然刚强,那我等就拭目以待,看他二人相争于上党。”
    这两个人打一场,对朝廷也有些好处。
    如果赵基打赢了,就去找赵彦,给赵基那里送一个侧室。
    赵家会答应的,他们不会拒绝杨家的友谊。
    原本杨琦还是很有骨气的,可郑玄都死在入朝的路上,他也得小心谨慎。
    与关东比起来,赵基对他们已经够和善的了。
    甚至李傕郭汜的乱兵,交战杀红眼时也只是杀九卿,不曾杀他们。
    世道如此的艰辛,多一个强势女婿、孙女婿,也就多一条退路。
    想必族里、乡里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    与赵基相比,袁绍、曹操真敢杀他们杨家人。
    (本章完)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